中山陵门票中山陵门票,南京中山陵怎么样?
编辑:纵横旅行网@旅行游记 /松下童子
拜谒南京中山陵的感悟
26分钟前 阅读5
在南京东郊的钟山风景区有一座寺庙叫灵谷寺中山陵门票,它兴建于五代梁朝,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钟山70多所佛寺中唯一 保存至今的一座佛寺。1400 多年来,众多的善男信女来此祈祷寿福从未间断。但自从1929年6月1日以后,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到此地已不仅仅是为个人祈福祝愿,因为在灵谷寺旁不远处,安睡着一个伟大的身躯,寄托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孙中山。
孙中山的名字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而纯洁的中山陵门票。所以,刚到南京她把第一个游览目标就锁定为中山陵。我想不仅仅是我们吧,每一个到南京的中外游客中山陵都是必去之地,中山陵仿佛成了南京的代名词。
85年我第一次来中山陵是不收门票的中山陵门票。当时,人们就如现在拜谒毛主席纪念堂一样, 只是排队顺序进入而已。如今不知从何时开始入陵购票。这里是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来此地是接受中山先生的教诲,本来收点费做维护之用,也无可非议。但能否把票价定的低点呢。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中山陵门票,当天与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在卫士陪同下到南京郊外的紫金山打猎,在南山半山寺附近休息时,孙中山环望四周,见天高云低,山青水碧,松柏繁茂,景色宜人,就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杯土,以安置躯壳尔。”而且中山先生逝世前也曾希望自己能象苏联领袖列宁一样保存遗体, 以供国民瞻仰。(瞻仰列宁遗体是不收费的.)他的愿望实现了:他向国民乞到了一杯占地两千亩的陵园。
陵园的大门是博爱坊中山陵门票。这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石牌坊。中门横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博爱两字深刻体现了中山先生的伟大人品。
据说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后,遗体暂时安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当时,在碧云寺公祭时,在牌楼两侧和寺庙中安置有大量的挽联和横额。其中释净法师的挽句最为简洁:“今世如来”。对于一生济世救民,而鞠躬尽瘁的孙中山来说,这也许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了。佛祖如来是博爱的,是关爱一切众生的。“今世如来”孙中山把他的博爱国民的思想归纳于三民主义之中:民权自由之,民生博爱之,民族平等之。
国民党在1912年参加议会竞选时,孙中山就提出: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三民主义,要让大字不识的人也能听得懂。他当时在向一个老农解释民生主义时说:人要生存就要吃饭,要吃饭就要有地种,农民就要有自己的土地。其次,还要有衣穿,就要广种棉花,建设纺织厂,制衣厂。再者,还要有房屋住,就要广建房屋。最后,还要解决“行”。要扩建公路,铁路和桥梁。因此,民生主义简单的说就是“衣食住行主义"。
那个老农点头答到:听懂了,听懂了。中山先生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他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主动提出担当全国铁路总监,专注于20万公里铁路建设,他认为交通发达是改变中国贫困面貌的出路之一。如今,可以告慰安睡于钟山之下的孙总理:他提出的铁路建设计划早已超额完成。就连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也已全线通车。中国人民早已解决了温饱,正大踏步地迈入小康社会,正在向现代化的中国发展前进。中华民族将已暂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山先生的“民生博爱之”的遗愿必将彻底实现。
过了博爱坊,是一条长达48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分列着四行高大的雪松,好似绿色的卫士守护着长眠的伟人。
转过平台便是陵门。中门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字。这四个字来源于《礼记。礼易》。原义是说:君主不能一人独当天下,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这是中山先生生前在讲话中是常引用的四个字。它深刻表达了中山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彻底打倒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中山先生是近代最大公无私的伟人之一。 他在临终之前签署“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 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维余志。此嘱。”这份遗嘱中提到的住宅,是南洋华侨于1912年集资,在上海为他购买的一疃别墅楼。此楼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又被孙中山典当出去,以为“二次革命"筹措军费
讨袁战争胜利后,又被民国政府赎回。这样看来,孙中山连唯一的不动产一一住宅。都不是他自己的。在临终之前他还嘱托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之。真正如他所言:"余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走马灯式的连换了七任。可以说孙中山是民国最穷的大总统。连他的敌手袁世凯都无限感叹的说道:"孙文乃天下无点滴私心之伟人也"!
中山陵博爱坊。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 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三次 历史性巨变之一。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精神。 更具体化的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中山精神永放光芒!
陵门后面是碑亭,碑亭中立有石碑,石碑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转过碑亭就能看到气势滂勃,雄古奇伟的中山 先生的祭堂。这里是游人拍照留念的最佳位置。
再向前为八段用苏州 金山石砌就的石阶,共290级。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八段石阶后是一 个大平台,这里就是中山先生的安息之地——祭堂。
祭堂为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正面开三个大门。 从右自左在每个门楣上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的阳篆字体。是 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写的。中门之上嵌有孙中山手书的“天 地正气”的匾额。看着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 轼那荡气回肠,康概悲歌之诗句:“天地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持力 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 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宋代爱国主义诗人文天样还专门写有名为“正气歌”的诗。开头就是:“天地有正气”。这四个字是中山先生伟 大人格的写照。这与墓室门楣上他亲笔手书的“浩气长存”正好合成一联:天地正气,浩气长存。
进入祭堂,大厅中是一座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此坐像是由著名的波兰雕刻家保罗斯基在法国巴黎雕刻而成。
中山先生的雕塑身着中式大礼服,脚穿皮靴,正襟危坐。突出了中山先生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沉睿智的特征。
坐象底座四周还有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画面。祭堂东西两 壁刻有孙中山所书的“建国大纲”。据说在坐象后壁原刻有蒋介石和 胡汉民所书的“总理校训”和“总理遗嘱”。大概是由于某种政治原 因,现已荡然无存。坐象上方是巨大的国民党十二角星徽。祭堂内也 有相对应的十二根大红漆柱。在中山先生座象前摆有先生亲属敬献的 两个花篮。
整个祭堂的用料主要是黑色大理石。它与坐象的纯白一起烘托 出浓重的哀悼静穆的氛围。汉白玉的中山先生坐象经黑色的衬托也显 得更加高洁。一如孙中山先生的为人。.
祭堂之后为墓室。墓室为封闭式建筑,其状如钟。墓室墙壁用妃 色人造石砌成,顶部是用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墓室正中是一大 理石圹。圹中间是一座由日本雕刻家高琪按照奉安大典时孙中山遗体 照片所创作的白色大理石孙中山卧象。卧象着中山装。先生双目微合,面容消瘦,双手交叉放于腹部。似安睡之态。
据记载,1929年中山陵建成。中华民国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在从北京西山碧云寺移灵吋,把中山先生在1925年仙逝时所穿的中式大礼服,礼帽及皮靴退下。改换成了中山装。把原来退下的衣物在碧云寺内封存,作为中山先生的衣冠冢,以供后人凭吊。
中山装现在年轻人知道的不多了。它是中山先生首创。它有五个衣袋。直领。其中四个外面的口袋是明袋。衣内有一个暗袋。两个袖口各有三颗纽扣。中间有五颗衣扣。当时孙中山在解释他自创的服装时还阐明了服饰的含义:两个袖口上的三颗衣扣,分别代表:民族,民生,民权。平等,自由,博爱。外面的四个衣袋分别代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他进一步解释说:还有一个衣袋在里面。叫弹劾权。如果有一天你的执政不代表人民大众了,贪污腐化了,人民大众可以随时弹劾你,罢免你的权力。我想每一个看过中山先生卧象的中国人,如果了解了中山装的含义都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憾。
中山先生的遗体就深埋在大理石圹下面的紫铜棺内。根据检测发现中山先生遗体保存完好。大理石圹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可供瞻仰者绕行一周。
拜谒完中山陵。我们走出祭堂。站在平台上,向前眺望。整个中山陵尽收眼底。落差七十米的中山陵恰如钟形。好似警钟长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更新于 25分钟前